【戚邑 • 故事】(四)等一下杀我,我先系好帽带

创建时间:2021-11-24

 

子路,姓仲名由,字子路,春秋时期鲁国卞(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)人,孔子著名弟子,曾做过鲁国权臣季氏家臣,故又称季路。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,在卫国任蒲邑大夫,卫国权臣孔悝邑宰,公元前480年,死于卫国公室的宫廷政变。相传,子路死后,卫人将他的头葬于濮阳,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“戚城东有子路冢”。这说明早在1500年前,濮阳戚城的子路墓就为人们所熟悉。

孔子弟子三千多人,贤者七十七人(或曰七十二),在众多弟子中,子路以直率坦诚著称,可以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“最可爱的人”。这样一位可爱的人却有着不寻常的经历,颇具传奇色彩。子路之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一二。

 

 

一是服饰之奇。

子路在《尸子》一书中被称为“野人”,即社会地位低下、没有文化的粗野之人,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对其性格及形貌做出了更为详尽的描述:子路生性粗俗,勇猛而有气力,为人刚直,喜欢在帽子上插上雄鸡羽毛,以公猪獠牙为饰品。从人的服饰装扮可以看出他的情趣爱好、性格特点,公猪与雄鸡皆为凶猛刚烈的好斗之物,子路佩戴二物以此显耀自己的勇武彪悍。在提倡君子威仪风度的周代,大家佩戴的多是玉器,很少以动物作为配饰,可见子路确实很“另类”。

 

 

二是拜师之奇。

子路这样一个爱好勇力、任性使气的粗野之人与孔子的礼乐教化差距甚大,加之他仅仅比孔子小九岁,所以最初子路对于孔子是极为不客气的,《史记》记载他曾“陵暴孔子”,说的大概就是这件事。这样一来,子路与其他学生的入学之道也颇为不同,其他学生皆是倾慕于孔子的德行才学,主动投谒门下,而子路则是在极不礼貌的“陵暴”开场白之后成为孔子弟子。孔子看出了他粗鲁背后的善良和正直的本质,便放下身架主动以礼乐慢慢地诱导他,子路最终穿上儒服带着礼物正式成为孔子弟子。孔子众多弟子中没有哪一个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。入门既已不俗,此人又怎能不奇?

 

 

三是身死之奇。

子路死于卫国的一场血腥政变。进入孔门之后,子路学到了处理政务的能力,以“政事”著称,历任鲁国季孙氏宰、卫国大夫孔悝邑宰。子路为孔悝宰时,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因得罪卫灵公夫人而出奔国外,灵公死后蒯聩之子辄继位,即卫出公,后来蒯聩在姐姐伯姬支持之下,胁迫孔悝弑卫出公,卫出公出奔国外。子路闻讯进城见蒯聩,想阻止这场政变,在路上还遇到了子羔、公孙敢,他俩人劝说子路不要蹚这浑水。但是子路认为,作为孔悝之宰,受其俸禄,不能逃避祸难。

子路进城后,直接来到蒯聩胁迫孔悝的高台,指出蒯聩所为不合礼制规定,即使是杀掉孔悝,还会有其他人奋起反对。蒯聩不但不听劝告,还派出石乞、孟黡击杀子路,子路奋起迎敌。激战当中,子路的帽带断了,子路见已无回天之力,便遵从老师“君子死,冠不免”的训导,系好帽缨,从容赴死,保持了一个君子应有的风度。

 

 

 为义而死之人,子路不是唯一的一个,也不是最悲壮的一个,之所以说其身死为奇,主要是从子路的人生历程来说的。子路在《史记》中是以一个勇士形象登台亮相的的,只不过这时的勇士尚是粗俗之人。璞玉需待能工巧匠雕琢,子路身上的勇猛之性尚需孔子改造。生性直朴的子路,进入孔门之后,并未因为礼乐教化而抹去其勇猛本性,孔子曾批评他道:“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。”他也多次向孔子请教“勇”的问题,孔子认为勇猛之气需要义的统辖,如果只好勇而不尚义,君子会作乱,小人会行盗。子路经常对老师的话语提出质疑,这一次他却在生命的紧要关头,以具体行动践行了孔子的教导。有一种人,永远不会掩饰自己,不会伪装自己。因为不伪装,所以敢说,敢做,敢于担当;因为直率,所以可爱,不能使人轻易忘怀。子路就是一个不能使人轻易忘怀的人。

 

 

 现如今子路墓位于戚城遗址东北不远处,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明清时期,子路墓祠经过了大规模的修葺增建已颇具规模。到80年代,仅存墓冢,大殿、牌坊、碑刻、石像生等遗物。1991年,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,重修子路墓祠,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、“正大高明”牌坊、两碑亭、享殿、望柱、卫国公坊、石像生、墓碑、墓冢。山门悬挂匾额“仲夫子祠”,由当代大诗人臧克家手书。享殿系仿明式绿琉璃瓦覆盖的单檐歇山顶建筑,飞檐挑角,三角六棱雪花窗棂,作工整饬细腻。在殿内两山及后墙面布置有子路生平壁画,殿中心神坛上立放着子路塑像。

 

 

子路祠享殿后为子路冢。墓冢坐北朝南,周长75米,高4.5米,为12角青石宝城。冢前有石望柱、石牌坊、石虎、石羊及历代碑碣,石坊上楣楷书“卫国公坊”。整个墓祠区建筑宏伟壮观,雕梁画栋,饰金涂丹,金碧辉煌,历代碑碣林立,古柏成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