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戚邑 • 故事】(五)戚之姓氏

创建时间:2021-11-24

 

【孙氏源于戚】

孙氏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,排名为第3位,截至2012年,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,排行第12位,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.5%。

《元和姓纂》记载:“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。至武公生惠孙,惠孙生耳,耳生武仲,以王父字为氏。玄孙良夫生林父,林父生嘉。”《世本》为战国史官所撰写,其中详细记载了战国以前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、世系和都邑等,是《史记》的一个主要取材来源,最具权威性,也最为可信。《世本》的记载标明:孙姓起源于周代卫国,其始祖是孙乙。

西周初年,周公姬旦把殷民七族和殷都周围地区封给了康叔姬封,由此创立卫国。至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代国君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,被周平王赐为公爵,史称卫武公。

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,惠孙生子名耳,封于戚城,耳生子名乙,字武仲,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,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,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,孙氏家族权倾朝野,在戚城袭居了七代,世代为卫上卿,在卫国的政治格局中孙氏家族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,可以左右朝政,甚至动摇君位。

【戚氏源于戚】

戚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,排序为第三十三位,截至2012年,戚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,排行第227位,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28%左右。

戚姓出自姬姓源流单纯,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,以封邑名为氏,戚姓得姓始祖为孙林父。《万姓统谱》上有这样的记载:“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,其支庶以为氏,望出东海。”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,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,以封地为姓。

据《姓谱》、《万姓统谱》、《世本·氏姓篇》、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、《通志·氏族略》等资料所载,孙姓始祖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,当时,戚邑是晋、郑、吴、楚各国交通要塞,濒临黄河,有险可据,平原沃野,堪称乐土。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,遂以封邑名命姓,形成戚氏。因此,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,即孙氏的戚邑。后卫国灭亡,戚姓族人逃往东海,形成望族。

在中国人口当中,“戚”姓人数并不多。但是,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。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,著名抗倭将领、军事家。2008年《古代名将——戚继光》的纪念邮票首发式在戚城举行。2016年4月4日清明节中华戚氏宗亲会在戚城举行了宏大的祭祖大会。

【文氏源于戚】

早在西周时期文氏就已出现。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355位。截止2007年,文氏在全国姓氏中人口排在第100位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7%。

文氏起源有很多,其中一说出自周代卫国大夫文子之后。据《姓氏考略》等所载,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是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,初建都于朝歌(今河南淇县),又迁都于楚丘(今河南滑县),后又迁都帝丘(今河南濮阳),前209年,为秦所灭。         

卫献公时,卫国有个大夫叫孙文子,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,封地于戚城。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,称文氏,是为河南文氏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、爱国诗人文天祥,可谓是文氏杰出代表。

参天之树,必有其根;怀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古人以“树之根,水之源”比喻人的祖根。寻根祭祖、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戚城作为中华孙氏、戚氏与文氏的发祥地,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,促进濮阳的经济建设必将做出更大的贡献。